当前位置:1818小说网>历史小说>天马行空四部曲> 第一百一十四章 权力,万国公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一十四章 权力,万国公法(2 / 2)

但此种观点也受到批评。论者认为。「影响力」这一概念与权力运作的「后果」牵扯不清,容易使人得出「胜利者即影响力大者,即权力大者」的逻辑性谬误。

例如1812年军事与经济处於劣势的俄国击败拿破仑法国,能否因此结论称,俄国影响力就优於法国,便大有疑问。如此一来,便削弱了权力概念的科学性和解释力。

权力作为能力或资源─国际政治学(或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现实主义学派为解决上述争议。提出将权力界定为「能力」的方案。

此「能力」其实即是摩根索等人曾提出的「权力资源」。此种定义严谨化的优点是使「能力」可以较精确地度量。

例如对各国的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等做出比较,并用数理模型演绎、模拟其对抗的可能结果。

不过此派学者也同意,「能力」与「资源」并不能百分之百决定两个以上的单位较量的胜败得失,因为「政治」中总有各种偶发、不确定的因素。

例如天候、瘟疫、误判等等。因此度量力量对比只能限缩国家间争斗结果的可能范围。而不是对特定结局作保证。

批判结构现实主义的意见认为,将「权力」窄化为「能力」与「资源」虽有便於计量的优点,却过度压缩权力承载者─「人」的能动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因果关系过度简化为物质力量间的制约关系。而有沦为物质决定论的危险。

上述批评意见与中国老子、等人的观点有近似之处。

老子曾提出「以柔克刚」的现象,则曾论证「弱国击败强国」。强权资源丰富却是「纸老虎」的观点。

这类观点非常重视权力执行者的战略,而不偏执於有形的资源。当代中国的超限战概念与此有关。

将权力视为「能力」、「资源」的观点容易偏重「硬国力」以利模型建立和跨国比较,但此种角度易於偏废非物质性的因素在国际角力中的作用。

曾任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的学者奈伊在1990年代初提出「软国力」概念,是对权力研究的重要进展。

根据奈伊等人的观点,软国力是一个国家的价值、意识型态、生活方式等的「吸引力」。

一个国家若具有较大的软国力,也就是说,他国认同国所欲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则当该国执行外交政策追求某种利益时,便可大幅减少硬国力的消耗。

反之,若他国对国的价值与意识型态极为反感仇视,则即便国拥有明显的军事、经济优势,在追求某一国家目标时,也将付出不成比例的惨重代价。

目前学界仍普遍接受美国拥有相对较强的软国力。这一软国力表现在美国的自由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制度,以及此一体制所支持的发展创新环境。

另外,美国式的、自由放任型资主义的生活方式,鼓励个人各显神通地追求财富与发展,也是各国优秀人才不断流入美国,帮助美国维持经济增长、科学领先和与军事优势的重要原因。

但是此种体制,以及2000年布希就任后的系列政策,则被批评为严重摺损美国软国力,使美国在全球各地追逐利益时,付出许多不必要的代价。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在1990年代中期也提出了「综合国力」概念。这一概念有利於将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权力要素做出综合估计,并以数理模型处理。

但是目前存在的若干模型中,对不同变量的权值估计颇多出入,得出的结果彼此有不小差异。此一情况在他国也屡屡发生,特别是对中国、俄国、印度、日的国力究竟应如何估计,不同的研究结果往往大相迳庭。

权力平衡,亦译做「均势」、「势力均衡」,是古典现实主义与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献中的「格局」概念与此相近。此一概念可以指一种强调国家间应彼此警惕、制约的政策主张。也可以指客观存在的,国际体系间的力量对比态势。究竟采何定义,端视献脉络而定。

提到权力则不得不提到《权利》,权利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法律概念,最早是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翻译惠顿的《万国公法》时使用了「权利」一词,后在日也开始使用这个翻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