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818小说网>历史小说>逍遥江山> 2768章:戴云山顶白云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768章:戴云山顶白云齐(2 / 2)

“不是,不是……?”王朗急叫了两声,忽的意识到自己再说下去难免让人其疑心,急忙将下面的话儿吞了回去,又低头看了看手中的请柬,烛光下只见请柬的顶端写着司礼监与一品居宴请王大人,请王大人务必按时赶到。”与寻常的请柬并无不同,但王朗还是翻过来覆过去的看了几遍,才将请柬放在了书桌上,皱着眉头想了想,对书童道:“你去与夫人说一声,我出去一趟,去去就回。”

“哦!”书童答应了声,转身就去了。

王朗又看了看请柬,决定还是去看看,当然出门之前,换一身行头是必要的,官服无论如何是不能穿的,还有轿子也不好坐着去,一来太过显眼,二来碰上了熟人也不好躲避,最佳的出行方式无疑是走过去了,一来京城之地人口众多,混入其中也难以被人发现,二来没了轿子行走也方便,一番乔装打扮后,王大人便带着书童出发。

本朝的国都本是南京,太祖爷为了打造这座都城,先让刘伯温军师勘测,宫城位置宜在钟山“龙头”之前,这一带正是燕雀湖所在地,将燕雀湖大部分填塞。:“新宫之址在都城东,盖填前湖而筑之。前湖即太子湖,一名燕雀湖。今既填塞,犹留一泓于城外。”太祖皇帝调集几十万民工填湖。由于湖广势低,填湖工程十分浩大,故南京民间有“移三山,填燕雀“的说法。

民间还传说,开始填湖时总是填不平。后来听说江宁县有一位老汉叫田得满,太祖皇帝竟派人把老汉抓来,活生生填入湖中,说是:“借其音,讨其吉”,最后虚情假意的封老人为“湖神”,以掩盖他的杀人罪行。燕雀湖大部分被填平后,为了防止地基下沉,又在殿基下打入无数密集的木桩和巨型条石,然后再在上面建造宫殿,并铺盖砖石结构的大型水道。为了使内宫水源澄清,又在遗留的湖底铺以大量雨花石,让湖水穿城墙而入,在内宫屈曲环绕。

传说南京城及皇宫建好后,太祖率领群臣登上紫金山,俯视都城之气派。南京城96里,13个城门,宫殿雄伟,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见的。对于在自己手中创造了这样一座宏伟的都城,太祖皇帝很是得意,炫耀地问群臣:“我的都城建得怎么样啊?”群臣自然都是赞不绝口。唯独14岁的四皇子朱棣说:“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击中紫金城。”太祖皇帝定睛一看,不禁冒了一身冷汗。原来南京都城周围山峦起伏,东面钟山,南面雨花台,北面幕府山等,一些重要制高点都在城外,这是城防的大忌。太祖皇帝心中恼怒,不过,当时没有发作。回宫后,他让太监给负责筹划筑城的刘基送去了一盘橘子。刘基知道皇帝怪罪自己筹划失当,送橘子是恨不得将其剥皮抽筋吃肉之意,吓得连夜逃入茅山避祸。这当然只是传说,但不否认这座南京城的确不适合,偏于东南,不便于控制全国;加上位于江左,其城防有隐患,作为国都不是十分理想,所以燕王朱棣篡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把个皇城迁到北京,而太祖皇帝一心打造的南京城就成了留都。其政治影响力是一日不如一日,但在城池构造,生活习性上就太有影响了,如这座一品居就是仿照秦淮河畔的居不易打造的,其房屋构造,装饰在京城算是一绝,但凡进去的人无不惊叹里面的种种好,而从南京调往北京的官儿,但凡回来的没有不去这里坐一坐,看一看,据说就是品味这里的江南风韵。身为一品居的老板,此人算起来也是书香门第之家,祖上一度官职尚书郎,家中父辈无不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唯独到了他这一辈,圣人的书本怎么也读不下去,面前诵了几年书本,靠着祖上的关系好歹弄了一个秀才出身,再往下就非他所能了,考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失望,便断了科举的希望,凭着早年偷读了的篇,便萌生了经商的心思,便试着做,开始做的是丝绸买卖,凭着家底殷实,大明这几年局势太平,加上北方安定后,对中原的丝绸需求量大,他倒也赚了一些银子,但要说赚了多少,还真没有,但他是个及善观察的人,得知有浙商有急事要回湖州老家,手里价值五百两的丝绸打算脱手,他明锐的感觉到这里面的商机,便给寻了一个中间人,硬是把丝绸价格压到四百五十两银子。收来丝绸后他没有直接卖货,而是找来几个伙计,开了两间店面,对丝绸进行染色发卖,“一日卖数十两银子”。

本书来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