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818小说网>历史小说>逍遥江山> 2215章:腰间宝剑血犹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215章:腰间宝剑血犹腥(2 / 2)

宁王摆了摆手道:“本王纵横边塞数十年,除了本王的哪位四皇兄外,还没见过这等魄力,手段都十分高明的人,此人无论是眼光,还是做事的决心,所运用的手段都十分的高明,国公心生畏惧而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说完,宁王稍作沉默了片刻,重新说道:“只不过咱们已没了怕的资本,如今这条路除了硬着头皮走下去之外,别无第二条路可以走了,依你我在苏州的所做的这一切,似姓杨的这等聪明人,不会傻到一无所知的地步,之所以尚未惊动你我,依本王看,他并未打算放过你我,而是实力不足罢了,此人心机之深,本王生平仅见,你我二人虽贵为一国之王、一国之国公,但其权势还不如这苏州的巡抚,权势与你我二人而言难以施展,既没了权势,那唯有功名利禄,功名……?”宁王凄惨的笑了声:“早已绝了,剩下的也就那点利了?你我地处江南,最大的利益是什么,是我们身份地位的优势,可以免去税收,所以我们可以明目张胆的拥有大片的良田,拥有低廉的商业税,可以肆无忌惮的从商业中获取我们想要的锦衣玉食,富可敌国的享受,这一点姓杨的看得明白,他第一步以况钟这把倚天剑借断案为名,以“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为断案准则,这一步走得甚至狠毒,“两害相权取其轻”,这种断案手法碰上了况钟这把倚天剑,便无坚不摧,大户富户虽恨得牙痒痒,却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更厉害的还在后头,在这种风气下,江南其他各地有样学样,不少父母官为了博取更多的赋税,好在政绩上更上一层楼,大多数选择了让富户大户退田,如今的江西、南京没少县衙、府衙在做吧?”

徐显宗轻叹了一口气,徐家凭着祖上从乱世中打下的功勋早已是苏州第一家,随着一皇后两国公显赫的身份地位越发巩固后,南京各地来投靠的大户富户可不少,他们将土地,子女送至魏国公府,从中或许好处,而魏国公府的田产从最初的不过三万亩良田,宣德元年差不多拥有了整个南京城的一半,徐家便是靠着这些田产维持着南京,苏州以及江南各省的生意投入,这些年生意渐渐走上了轨道,徐家依靠田产的日子才就此结束,可徐家毕竟是与国同休的世家,来投奔的人数仍有不少,身为徐家家主,虽不知如今徐家田产已到了什么样的地步,但这个数字绝不会太小,随着苏州富户大户退田成功的消息传到南京后往日平静的南京城顿时炸开了锅,各地百姓纷纷要求富户大户退田,各地父母官,也追求官声的突破,开始效仿苏州责令富户大户退田,身为南京第一家,无论是田产上,还是影响力上,徐家都是绕不过去的坎,单靠南京一县一府之地难以动摇徐家半分,这帮挨千刀的家伙,便联合起来,打着效仿苏州的名义,对徐家展开攻击,徐家身为南京第一家,这些年并非没一点坏事没做,就拿兼并良田来说,其招数也不过几种,其一是造假,就是故意把看中的好田地,勾结官府指认成荒地,求得朝廷赐予,然后强行占去了,这法子简便快捷,自是首选,其次才是“投献”,就是很多交不起税的小民,自愿把田地放在徐家名下,以此来逃避税赋,这法子最稳妥,但随着徐家家大业大,每日消耗的银两不少,少不了要做些了见不得人的勾当,这些事情平日里被徐家压着,自是没什么问题,如今面对涛涛民情,地方父母官也不得不做出选择了,而这个时候徐家的威慑力也就大大减弱了,平日里见不得人的勾当,就成了他们的痛脚,联合起来的父母官打着为徐家着想的旗帜,没少来府上游说他们退田,身为家主他如何不知道这帮父母官的心思,南京虽不如北京,但好歹是一脉相传的亲兄弟,再多的仇恨,也比不上血浓于水的情谊了,凭着北京的哪位国公爷,谁敢也不敢真撕破脸,所以才来一个先礼后兵,知道归知道,可无权无势的他,并不能把他们怎么样,再说了,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在南京城也不是密不透风的事情,当真撕破了脸面,对徐家的声誉,影响可不是一点半点,这些年朝廷的言官、御史对藩王可没少提起,什么“今天下之事极弊而大可虑者,莫甚于宗藩……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三万石,不啻倍之。即如山西,存留米一百五十二万石,而禄米三百一十二万石;河南,存留米八十四万三千石,而禄米一百九十二万石。是二省之粮借令全输,已不足供禄米之半,况吏禄、军饷皆出其中乎。”这话儿虽有夸张之嫌,但事儿还是那个事儿,国公虽比藩王低了一级,可走的差不多是藩王的路子,一旦弄得不好看,那些言官御史可不是吃素的,到那时什么见不得的龌龊事情全都给抖露了出来,他固然不要脸面,可祖上的脸面还是要维持的。给予这点顾虑,对于南京府衙、县衙倒也给足了脸面,短短数日退出了三万亩良田,徐家一带头,其他富户大户自不好说什么,也开始退田了,那些父母官可不是杨峥、况钟这等一心一意为朝廷谋取福利的清官,而是看中了这次机会,闻风而动而已,对于他们来说徐家的三万亩良田既让他们获得了名望,又给足了他们的面子,双方还不至于撕破了脸面,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