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818小说网>历史小说>逍遥江山> 2122章:大道本无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122章:大道本无程(2 / 2)

大凡为商之初,或出于物、或出于财、或出于技,来去之利皆断盈于财物之取舍间,日而久之或以物为本、或以财为本、或以技为本,以此为一而守必至大谬。天下之财、物、技,来可利、去也可利,但来有本、去也有本,变化无常却总有常,来去间盈亏总究归于无,是故一乎物、一乎财、一乎技者,日久必零。此乃天道、地道之于人、之于物之大道,人皆无可抗之,是故天下之商企去者浩浩如过江之鲫,能归者总逊于凤毛。何也?盖其未一守乎品、一守乎信也。

天下财富如水流,唯行大道可归海。商道之大莫过于品、莫过于信,品信之于天地尤如黄河、长江。品为三口,即天下人之口;信为人言,即天下之人言。是故品、信皆出于天下人之口,天下之口即为天下人之求、天下人之欲、天下人之评,三者归于心。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为商之道盖莫能外。

品从何来?品从口来;信从何来?信从言来,由口及言何以成品至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之三纲八目早为后人立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道,知止而后为,此乃立命之本,“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止九十九而取一,方为人之极品至信,也乃经商之大道。

望海外之者,百年老企皆高瞻远瞩,无一以求利为本,以品信夺天下,于天下人之可为,择其一而守之,乃至基业常青。

国人为商,万不可弃古去外,背大道而径行,必当求一而守,方可成就大业。为商之道全在乎守一。“这则文章以头版的模式刊印在颇有影响力的上,立即引起轩章足以比肩的开篇,志在修身治国平天下,为此不少文人墨客这篇文章大加吹捧,对米商囤积粮食的行为则口诛笔伐,一片片的精妙文章,第二日一早便刊登在上,一时苏州大街小巷,莫不是谈论此事,而一些当世名家同样对这篇文章大肆吹捧,不少人还引经据典,加以解读,如苏州理学名家吴中道以朱熹的义利之辨,强调”天理为义,人欲为利”,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思想,学子以之为书院之规,士夫以之为立身处事的教条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注解,此后又仿照朱熹又作进行解说,在吴大家的解说下,其余苏州当世名家,莫不是以、、“四书”进行各自的解说,最终以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商道便是人文之道,商人不该只顾自己的私立,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方才是大道,除了解说之外,各大名家还一致认为,该篇文章,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作为商人该有的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是苏州百年来最好的文章。

文章的刊发,苏州名家的解说,加上文人墨客的赞扬,百姓的吹捧,一时之间,苏州传扬的便是这篇传世之作,只不过文章传得越广,百姓骂米商的就越多,声势甚是壮观,虽说没酿成什么乱子,但也把那些米商吓得厉害,纷纷躲在家中,不敢再言语,生怕惹祸上身,至此算是安静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各大小米商纷纷打开店门出售粮食,短短数日阊门之地,从最初的五家米店,迅速扩展到十二家,这还不算其他郡县,如此良好的局面,出乎杨峥的意料之外,在听从了高掌柜打铁得趁热的建议,当即宣布粮食出售数目再攀新高达到六百万斗,价格维持不变,一时苏州人人欢呼。

这样的大声势,彻底让苏州的百姓沸腾了,各大小米商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打开封闭了半年之久的店门,沿途叫卖之声络绎不绝,拘高掌柜的统计,从文章刊发引起各方口诛笔伐的三日,不算自己的每日的五百万斗粮食,一共卖出了五百万斗,三日的总量大概了两千万斗,这个数目虽不足以撼动苏州米价,但起影响力却是巨大了,再者随着粮食的注入米市,一部分百姓家中粮食足够,短时间内不会出现饥荒,这样带来的效果,必然会让局部的市场饱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