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818小说网>历史小说>逍遥江山> 1727章:为谁落,为谁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727章:为谁落,为谁开(2 / 2)

对于这图上所画的航线、城池、岛屿都是他亲自走过一遍,早已烂熟于胸,加上这六年来,他时刻为了重下西洋,时刻做着准备,对这张航海图可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此时也不看画卷,便给朱瞻基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

听着一幢幢的趣事,朱瞻基也大为高兴,最后的目光落在了麦加的位置,道:“朕很小的时候,就听皇祖爷说过,他要让我大明的船队,大明的旗帜,插到世界的尽头,可惜他没能做得到,身为朱家的子孙,朕很希望你能做得到……?“

郑和激动地道:“我大明的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人数数万人,奴婢领着它顺利抵达了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如今我们的经验更先进,人数更多,航海图更完善,陛下想让大明的宝船驶到世界的尽头,奴婢就为皇上把咱们的宝船驶到世界的尽头,只要奴婢还活着,还走得动,我大明的宝船不倒,奴婢相信我一定能完成使命!”

这一番话儿没什么豪言壮语,但在杨峥听来,却是世间最动人,最真诚的豪言壮语,这一刻他分明看到一个老者无比的忠心。

朱瞻基似也被这无比忠诚的言语所打动,亲自扶起他,感慨地道:“郑公公快快起来,你是皇祖最信任的人,也是朕最信任的人,朕相信你一定能替朕完成使命!“顿了顿道:”朕今日特封公公为三保太监!“

郑和大喜,忙叩头道:“多谢陛下!“

朱瞻基摆了摆手道:“公公自幼拨至燕王府,后充宦官。由于“自幼有材志”、“丰躯伟貌”、“博辩机敏”,谦恭谨密,不辞辛苦,渐受成祖爷爷赏识重用。后随成祖参加“靖难之役”,“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我成祖夺得皇位后,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执掌营建宫室及供应皇室所需。永乐二年赐姓郑,自此改名郑和。”

朱瞻基声音缓慢,嘶哑,但雅间里人少,因此人人听得清清楚楚。

郑和早已泪流满面,一直以来,旁人都以他为太监,虽有略有功勋, 却不被人所理解,皇帝这一番话儿,可谓公正,公平的评价了他的前半身,让他如何不喜。

只听得朱瞻基继续道:“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公公及副使王景弘等出使西洋,率水手、官兵、翻译、采办、工匠、医生等两万七千八百余人乘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大船六十二艘,还有很多附带船只,编着严整有序的队形,踏着万顷碧波,乘风破浪,浩浩荡荡出洋了。如此巨大的船只,如此庞大的船队,航行于浩淼无垠的海洋之中,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以及世界的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宝船船队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自刘家港出发,经福建——占城——爪哇——旧港——南巫里——锡兰——古里。永乐五年九月二日回到南京。苏门答腊、古里、满剌加、小葛兰、阿鲁等国国王遣使随船队来中国“朝贡方物”,使得我大明盛名远播,万国来朝,可谓是功不可没,其功勋,其伟业足以笑傲后世!“

郑和早已跪拜不已,就是杨峥也觉得朱瞻基这番评价的确算得上是中规中矩,足以慰藉郑和那颗被打击了六年的心脏了。

郑和谢了恩,便退到了一旁,与杨峥一左一右陪着朱瞻基落了座位,身后金英则供着身子站着不动,眼神里对郑和能陪着皇帝落座充满了羡慕。

见时候差不多了,朱瞻基冲着身后的金英点了点头道:“上菜吧,朕要与杨爱卿边吃边说些话儿?“

金英应了声便去了,不多时十几个环肥燕瘦的女子便走了进来,将手中的菜盘子给放了下来,虽说这悦宾楼的菜肴不能与一品居,清风楼相比,但那是对人,对于皇上,对于朝廷大员,这里自是不够档次,可对于杨峥来说,这里的菜肴正合适,既有扬州菜的选料严格、刀工精细、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淡鲜嫩、造型别致、咸中微甜、南北皆宜,又有山东菜的实惠,风格浓重、浑厚,清香、鲜嫩,其中也不乏京菜的厚重,虽说未必是顶尖的菜肴,但吃起来至少不错。

三人边吃边喝,朱瞻基吃得少,郑和年纪大,同样吃得少,唯独杨峥年轻力壮,也不顾两人放下了筷子,独自吃了起来,刚来的时候,他就看到那菜厨的牌子上写着,今日的招牌菜就是烧秦皇鱼骨,这是山东孔府早期的一道名菜。据传,在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鲥,将、、等经典书籍偷偷藏于孔府故宅夹墙内。到了西汉景帝三年,皇帝刘启将其子刘馀封为鲁王。鲁王在治宫中,发现了孔鲥偷藏的这批经典书籍,重新加以保存。为了纪念孔鲥藏书,金代,在孔庙的孔子住宅,修建了“金丝堂”,后来又重建“鲁壁”。孔府后裔对秦始皇焚书坑儒,非常痛恨。此菜是用鳜鱼中段加水发鳇鱼骨烧制而成,孔府以“鳇鱼骨”之谐音,命名此菜,以解秦皇“焚书坑儒”之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