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节阅读109(1 / 2)

,“你这手的确是比我要冷些。”

季衡的手上在下东南后磨出了不少茧子,虽然他是不必亲上战场杀敌的,但好歹不能太无用,故而他捡起了以前学过的双剑剑法,时常还会去练习,又总是去火器厂,还亲自试验火铳,于是手上就被磨出了不少茧子。

赵致礼摸了摸他手上的茧子,才把他的手放开了,道,“你太拼命了。”

季衡不知他这感叹从何而起,道,“我一向督军后方,倒没去过阵前杀敌,这还叫拼命。”

季衡说的是实情,但赵致礼发出那句感叹,却不是因为这个,大约在他心里,季衡始终只是个弱质书生,四处奔波便不属于他,而且季衡的确是殚竭虑,他的劳苦功高,谁都看在眼里了的。

当初季衡初下东南来时,这里官场上,陆军水师将领们,谁在心里不轻视他,而到现在,又有谁敢在心里轻视他。

赵致礼提了生蚝来,就要留在季府用饭,季衡让人送了酒来,他就以汤代酒和赵致礼对饮,他吃营养餐,赵致礼就享用他自己带来的生蚝,吃得倒是欢喜。

饭用完之后,季衡让赵致礼先出去,自己拾了一番,又换了一身衣裳,继续回床上去后才又让赵致礼进屋来,摆出要长谈的架势,对他说,“之前倭寇劫走了季家村五十一口人,后来倭寇逃出海,不知所踪,现在我已经打探到了一些消息了。”

赵致礼也在关注此事,只是却没有得到情报,便问,“如何?”

季衡又说,“上次倭寇海贼联合上岸劫掠,便是由倭人大内景龙领的倭寇,同力量较大的海寇王启联合,王启又联合了一部分在江苏浙江一带活动的力量弱小的海贼一起上岸劫掠,不过我看是王启利用了那大内景龙,让他来吸引朝廷之兵,自己想来余杭坐渔利,不过之后却是大内景龙残害更大,且劫掠了大批财物又带了上百人质回到海上,王启这边倒是没有占到任何好处,且折了几千人之多,还有十几艘战船。王启之后明白大内景龙劫走的人质里有很多季氏一族的族人,就将他们都要到了自己手里。现在我季氏族人便是到王启手里去了。”

赵致礼没想到季衡已经打听得这般清楚,想到季衡应该是安排了探子在王启处的,只是探子不是核心人物,现如今才有情报,然后传回给季衡。

赵致礼点点头,道,“既然知道了人在哪里,集结力量将王启端掉,救回人质就是。”

季衡却说,“恐怕王启专门去要了这人质,便是有用途的。”

赵致礼也知道这个道理,便看着季衡,低声说,“你觉得他们会来联系你,是吗?”

季衡点头。

215、第十一章

季衡在季氏一族遭难被劫走了数十人之后,他就给广州大舅写了信去。

许大舅在广州做海外生意,因倭寇横行,朝廷已经禁止民间和倭人有联系,自然也是不能和倭人做生意的,许大舅便主要做东南亚以及西方国家的生意。

虽如此,他现在家大业大,在海上很有力量,名气自然也大,季衡不相信他和江浙一带的海寇倭寇没有一点交情,故而就写信直言不讳说了这次的季家之难,希望他能够帮忙想办法将季氏一族给救出来。

这所谓救,其实也就是给钱买。

倭寇重利,只要有利,就不会不把人交给许大舅。

这样的做法虽然窝囊,倒其实是最省力最有保障的办法。

大海渺茫,那倭寇抓了人到底带到哪里去了,要将这倭寇找到打败,且还要将人完好地救出来,想想就知道是可能性太低。

季衡一向心细如发,不是那不管不顾的张狂性子,自然不会去做这样没有把握的事情。

许大舅到他的信,便给季衡来了回信,爽快答应了帮忙。

但是之后一个月过去了,竟然再无消息,季衡正要写信去询问,许大舅就又来了消息,说的确是联系上了侵/犯苏州扬州一带的倭寇,只是这些倭寇将抓捕到的人质都转手交给了别人,对方还守信不愿意泄漏交给了谁。

许大舅又想了些办法,又自己猜测,上一次同那倭寇一同上岸劫掠,以至于被朝廷打败损失惨重的乃是王启一伙,便觉得倭寇是将人给了王启。

他转而又去联系了王启,王启却含含糊糊并不承认人在他那里。

故而许大舅至今没能帮忙救到人,怕季衡着急,就写了这封信来解释,又说他会继续同王启联系周旋,又找人到别的地方探听,看人到底在哪里,一定会想办法将人救回来。

季衡到这封信,倒是并不失望的。

他之后从潜入倭寇那里的密探处得知了人质的确是在王启处,又通过许大舅的信,判断出王启握着人质却欺骗许大舅,这其中一定是有深意在的。

王启握着人质,是想要和季家谈判,得到好处,人质才算是起了作用。他却在许大舅面前不承认握有人质,那只能说明许大舅同这个王启之间的关系定然是非同一般,王启知道了许大舅的意图,迫于交情,人真在他手上,他就一定得交给许大舅,所以他只好撒谎手上没有人。

既然如此,那王启就该是想用这人质换许大舅给不起的东西了。

季衡有此判断,但是此时没有对赵致礼讲。

毕竟此事涉及许大舅。

赵致礼倒是十分真诚,他知道季衡在这件事情上既悲愤又为难,季衡身为两江闽浙巡抚都御使,位高权重,又因担着皇上榻上之臣的名头,正是受整个官场和百姓瞩目,大家都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季衡是做好了是应该,出了什么差错,却是要受万人说道,就说季氏一族妇孺被劫走海上这件事,倭寇贼寇横行这几年,被劫走的百姓怕是没有一万也有几千之多,因倭寇海贼入了海,大海渺茫,朝廷从来不会专门出兵去救这些人,季氏一族被劫走,朝廷就出兵去救,季衡恐怕便要被那些言官直接扣上一个公器私用的罪名。

即使皇帝下了旨意说要将季氏一族被抓走的人救回来,那也改不了季衡要被说道。

赵致礼道,“季氏族人在王启手里之事,汪大人可知?”

季衡知道赵致礼的意思,他便说道,“我这消息也来得隐秘,汪大人当是还不知道的。”

赵致礼眼神幽黑深邃,紧紧看着季衡,低声道,“既然汪大人不知,若是王启真派人来联系你,你有什么不方便做的,给我说一声便是。”

季衡心里倒是十分感动,道,“若是真需要你帮忙,我并不会同你客气。”

赵致礼欢喜他还不曾同自己疏远,伸手拍到他肩膀上去。

季衡吃了翁太医的药,月潮期间并不腹痛,但是也并没有平日里的那种畅快,腹部隐隐发胀,神也并不太好,被赵致礼那一大巴掌拍在肩膀上,差点把他拍得人都侧倒下去了,他还没有出声,赵致礼却先惊了一声,“哎哟,对不住,对不住,我忘了你病着,没控制力气。”

季衡对他笑了一声,说,“没事,就是身体发软。难道你一巴掌还能把我打坏了不成。”

赵致礼也笑起来,说,“我还真是觉得我能一巴掌把你打坏。”

说到这里,他又凑到季衡跟前小声道,“你既然知道了你的族人在王启那里,难道就没探听到王启在哪里,你的族人被关在哪里的吗。若是有这个消息,我偷偷带着人去把人救回来,不就得了。”

季衡道,“王启是个老狐狸,又很是多疑,他占据的岛屿怕是有不少,他具体在哪里,我要是知道了,直接点了水军杀过去了,哪里还用等着。族人在哪里,也不知道。”

赵致礼于是无奈叹了口气,说,“我是不善水战,河船倒没什么,我上了海船就晕,实在是老天爷看我不顺眼,要给我在这里下个绊子。要是我不晕船,定然不让海寇在海中那般嚣张。”

季衡还是第一次听他说他晕海船,不由略微吃惊,之后又被他逗笑了,故意道,“这也是天妒英才,没办法的事。”

季衡做了巡抚,便总是不苟言笑,特别是季氏一族遭难之后,他就更是面容冷峻,此时这般笑起来,倒笑得像是春暖花开了一般,季衡来小日子的时候,皮肤本来就会变得更好些,一张脸盈盈然若有柔光,这一笑,眼若秋水,神色柔和,倒让赵致礼看得痴了一下,季衡那调侃他的话,他都没注意了。

赵致礼陪着季衡说了一大半晚的话,之后甚至也没有回自己的住处,就住在巡抚府的客房里了。

季衡那小日子不来则已,一来就止不住了一样,开始两三天季衡在床上还窝得坦然,到了四五天上发现还是血流不止,他就很是不耐烦了,翁太医只好又给他改了药方子吃,在六七天上才渐渐止住了,但是之后季衡就些微贫血,于是又吃了大半月的药膳。

正月十二这一天,官府衙门也都恢复了上值,季衡便也去巡抚衙门里看了看,等回去时,就到了京城送来的东西,送东西来的正是抱琴,抱琴不比季衡大几岁,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爹了,又蓄了须,以前分明是个面嫩的少年,蓄了须就像过了而立之年的大叔了。

季衡看到他倒是高兴的,一番叙话之后,抱琴说了京中家里的情况,说季氏一族出了那种事情,家里人人都是十分悲伤的,老爷甚至因此病了一场,两鬓白发都生出来了,好在是现在病好了,太太许氏倒是还好,只是十分忧心他,还说扬州那里的庄子,只要人没事就好,里面也没有多少财物,让季衡不要去担心,然后他又说道,“就是堂侄少爷家里太悲伤了些。”

所谓堂侄少爷,该是指的季朝宗家里,季衡问道,“怎么了?”

抱琴便说,“大少爷,您竟然不知吗?堂侄少爷家里的长公子,正是去年五月被送回老家的,上次倭寇之祸,长公子被倭寇抓走了呀。少奶奶得知这个消息,直接就晕过去了,正是我跟着太太一起上了堂侄少爷府上去的,少奶奶谁也劝不住,只是可劲地哭。堂侄少爷这么多年了也没纳妾,少奶奶就生了盛孚长公子一个儿子,之后有个姑娘,但是也才三岁呢。现在少奶奶也不年轻了,以后哪里还能生。”

季衡这下也跟着震惊了,他记得那份写着被倭寇劫走之人的名单上的确有季盛孚的名儿,但是,后面写的身份,却分明没写长房嫡脉这样的字眼儿。

季衡又去将那份名单翻了出来,仔细确认了,发现季盛孚后面什么注释都没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