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818小说网>其他小说>三国之最强霸主> 第六十三章 医馆和书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三章 医馆和书院(1 / 2)

古代的医疗是非常落后的。

刘可对此深有体会,他走过很多地方,对于东阳的医疗非常不满意。

黄巾起义之时,张角就是利用人民的蒙昧无知,画符水治病,这才坐实了他“大贤良师”的称号。

实际上没什么卵用,就是坑蒙拐骗。

所以,刘可找上华佗,希望他能够挺身而出,建立医馆,教授学生。

“治病乃医者本分。”华佗躬身道,他四处行医,不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少一点病痛。

“非也,华老有更重要的责任。”刘可摇了摇头,他需要的是一个火种。

见华佗疑惑,刘可解释道:“我们要做的,是建立大汉医疗体系。”

“哦?”华佗本能地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但是依旧似懂非懂。

“我希望华老能够广收门徒!”刘可道。

“此事易而。”华佗点点头,他正愁一身医术没有办法传承下去。

“等到有足够的医者,我们就将医馆开遍整个大汉。”刘可脑海中规划着蓝图,仅仅是这一句话,就让华佗震撼不已。

华佗似乎想起了什么,面露难色:

“此事……没有几十年光景,怕是不能成事。”

在华佗的观念中,他收几个徒弟认真教授没有问题,撑死了十几个,再多就不行了。

刘可点点头,一个成熟的医者确实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培养,但是他要建立的是“速成班”,只要学会处理感冒咳嗽等常见的病理就行,再加上熟悉外伤处理和疫病的防御,就可以出师。

所以,当他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华佗倒吸一口凉气。

普通医者坐镇各县,外门弟子镇守一郡,内门弟子坐镇一州。

华佗教授内门弟子,而内门弟子教授外门,外门教授普通医者。

如此循环。

“此事不易。”华佗道。

刘可终于知道为啥华佗没有张仲景名气大了,这家伙“老农”思想太深厚了。

有雄心壮志,却喜欢一个奋斗努力,不愿意麻烦别人。

“医馆一切用度,由扬州府出资。”刘可道。

完全不给华佗拒绝的机会!

华佗顿时老泪纵横,拜服道:“老夫替天下百姓,谢过刺史大人!”

好,华佗终于归心,把他绑在战车上,百利而无一害。

有了医馆还不行,药材才是重中之重。

为此,刘可提出了实验田概念,让华佗大批量种植药草。

之前华佗也种植过很多药材,只不过是小打小闹。

而刘可一下子就拨给他几百亩良田,连种植人选都安排上了。

“主公,老夫定当尽力!”

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刘可这是要下血本了。

等到医馆建立起来,刘可还计划让他们充当环境委员的身份。

第一批学员,刘可挑选了一批军中识字的老者。四十多岁的年纪,虽然体格强壮,但是刘可认为,他们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接下来,就是扩大识字人数了,这件事迫在眉睫。

好在,大儒蔡邕的车架已经到了东阳。

刘可亲自去迎接。

原本,蔡邕还在为刘可逗留东阳而不迁往州城感到不解,现在他似乎明白了。

东阳这种蓬勃的朝气,是大汉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就像莘莘学子一样。

蔡邕一路感慨,百姓汗流浃背而不怠惰,甚至欢喜异常,这是繁荣昌盛的象征。

“叔父,书院之事,考虑好了吗?”刘可问道。

“定当竭力。”蔡邕承诺道。

有了蔡邕这个招牌,会吸引大部分读书人前来求学,进而带动东阳的文化发展。

刘可计划建立东阳书院,由蔡邕主持,作为领头羊。东阳书院下辖数个识字书院,普及识字率。

然而,这一点,蔡邕有不同的看法。

“按照现在要求,适龄儿童都要普遍识字。这一点,会导致寒门子弟增多,恐怕对定方的事业不利。”

现在,识字权掌握在士族手里。贸然挑战他们的权威,恐怕吃不了兜着走。

“无妨,识字罢了,至于求学,就各凭本事了。”刘可道。

识了字,就是简单地开了智,有本事的聪明人自己会抓住机会往上爬。

蔡邕点点头,他还真怕刘可突然要挑战天下士族。

历史上,孙策入江东的时候,没少打压本地士族,导致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僵。后来孙策凉凉了。

孙权花了好大力气安抚江东士族,这才使得局面稳定下来。陆逊也是在关系缓和后才开始出仕,救了吴国一次。

士族强大到什么地步呢?

和最高统治者斗了几百年还存在。

杨广几次伐高丽,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消耗士族力量,李世民将科举发扬光大,还是在斗士族。

接下来,刘可将改进的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贡献了出来。

蔡邕差一点兴奋地晕过去。

这个年代,为什么知识这么难传播,最主要的是书籍得不到有效的传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